書名 | 《艾瑪畫畫》 |
適合年齡 | 親子共讀:3-6歲 建議自行閱讀:7歲以上 |
有無注音 | 有 |
適合哪種孩子 | 本書適合開始尋找和發展個人興趣的孩子。另外也推薦和長輩同住的家庭,藉由本書,可拉近孩子與長輩的距離。 |
本書特色 | 本書作家為溫蒂.凱瑟曼(Wendy Kesselman),插畫家為芭芭拉.庫尼。以真實人物艾瑪.史坦(Emma Stern)為靈感,書中更將艾瑪的畫作精準還原。 |
能學到什麼 | 以老年人的視野,探討追尋自我的真諦。 |
同場加映 | 《花婆婆》 |
艾瑪在72歲生日時,收到了孩子們的禮物。她開始將過去的記憶,畫成一幅一幅的畫作,美好的回憶化為美麗的藝術品,撫慰了自己,也治癒了他人。
作者凱瑟曼在巴黎遇見故事的靈感來源人物,80多歲的艾瑪.史坦(Emma Stern)。她年老時才開始作畫,共創作了四百多幅作品。本書的插畫家芭芭拉.庫尼,親自走訪史坦的家鄉和親筆畫作,精準將美麗的畫還原在繪本裡。
主角是一位奶奶「艾瑪」,她有四個小孩、七個孫子孫女、十四個曾孫曾女。雖然她子孫滿堂,但是她的生活有點孤單,也很懷念記憶中美好的家鄉。在艾瑪72歲生日時,孩子送他一幅畫,圖畫的內容就是艾瑪的家鄉。可是艾瑪並不滿意,她開始拾起畫筆,一筆一筆畫出記憶中那個美麗的家鄉、生活中美好的細節。
追尋夢想 永遠不嫌晚
艾瑪懂得欣賞生命中「美」與「細節」,但不懂得如何表達,直到遇見畫板與顏料。她將回憶中美好的家鄉、自己養的貓「南瓜籽兒」、窗外的雪、花等,生活中的細節化為藝術品,在畫畫的當下,艾瑪找到了自己。
以「老人」為主題的繪本,難免觸碰到孤單、病魔、死亡的議題。本書雖也有觸及此類議題;如在插畫中,艾瑪與孩子總有隔閡,艾瑪是「主」,孩子是「賓」,主賓終散,象徵著艾瑪的孤寂。但本書更強調的是,人如何「追尋自我」。
書中幾乎刻意地褪去其他角色的性格,專注在艾瑪一個人身上,艾瑪孤寂的眼神、作畫時的溫暖笑容,這些記憶與當下融為一體。父母帶著孩子讀本書時,不妨和孩子們一起思考:我是誰?什麼事會讓我覺得興奮、快樂?陪伴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畫板」,而追尋自己的夢想,永遠不嫌晚。
「回憶」與「當下」皆是人生的瑰寶
對於艾瑪來說,他將回憶停留在美麗的畫中,更享受每一個「當下」。欣賞院子裡的畫、台階的雪、抱起貓坐在椅子上,享受平凡生活的每一天。不管是「回憶」還是「現在」,都是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都是最珍貴的瑰寶。
翻到書的最後可以發現,艾瑪開心地站在充滿畫作的房間。艾瑪認為:「畫是她的朋友,也是她自己的一部分。」藉由此書,可以讓孩子了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不只是「老人」,更是一個「人」;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喜好,也同樣經歷過身為孩童、年輕的人生,藉此拉近孩子與長輩間的距離。
借閱連結
台北市立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
台中市立圖書館
台南市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