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 (前新光醫院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所長)
有一次,我遇見一個孩子,他在教室外面耍脾氣,不想進去
上課,大人先是好言相勸,孩子嘟著嘴不回應,大人心急了 ,拿出糖果給他,孩子接了、吃了,但還是坐著不動,大人 不放棄地嘗試,一下子答應課後買零食、一下子提到回家後 可以看電視,好說歹說,孩子終於跟著老師進教室了。
這個課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所以可以理解大人的壓力,為了
事後,大人筋疲力盡,也很挫折:「不想跟孩子槓上、不想發脾氣,難道就只能這樣忍耐,什麼
很多身心俱疲的家長,常常會問:
「我也很想和顏悅色,但這種時候怎麼可能?」
「如果什麼都答應他,豈不是無法無天?」
「寵壞怎麼辦?」
「事事以他為主,難道不會變成自我中心?」
這些擔憂都很實際,也都有可能發生。要避免這些擔憂成真
一是,大人的「回應」不等於「答應」
二是,孩子的「需求」不等於「要求」「回應」孩子,是讓孩子知道「我聽到你的訊息了」、「我在乎你的感受」。
所以我們可以「回應」孩子:
「我知道你很想要我陪。」
「這件事一定讓你很傷心。」
「你看起來非常生氣。」
「這個玩具看起來真的很好玩!」
這些都不是「答應」,但是都「回應」了孩子,傳遞了「我在這裡,我在乎你」的意義。回應孩子的「需求」,則是需要看穿孩子那些要求背後的
所以當孩子在公園哭著不要回家,他的「要求」是不要回家,他的「需求」是有人陪他處理依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公園裡還有好多你想玩的,所以回家的時間到了你還捨不
而若是孩子在我們講重要電話時吵著要陪,他的「要求」是大人中斷電話,他的「需求」是與大人關係
「我知道你希望我能馬上陪你,但我正在處理重要的事情,
有時候,這些話語也可以很簡短:
「好,我知道你餓了,等我一下喔!」
「那一定很傷心,要我抱一下嗎?」
「這件事真的讓你好生氣…」
孩子是透過這些話語,而非透過大人事事妥協,來知道我們
綜合上述,正向教養講求的「尊重」、為孩子創建「價值感與歸屬感」,正是完全相對於童年逆境經驗(泛指童年時遭遇的重大壓力事件),一個孩子所能獲得的最珍貴的禮物。父母或老師為孩子付出的這些心力,帶給孩子的是絕佳的保護力,一個孩子唯有在安全的、被支持的、知道自己被在乎、知道行為的界線與框架的情況下,能夠長出最多的力量,擁有最好的可能。
看更多駱郁芬心理師好文👇
FB粉絲團: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小飛機餅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