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圖片提供:傅斌暉(中山女高美術教師、教育部美術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台灣師大藝術教育博士)

為何不該舉辦幼兒政令宣導繪畫比賽?
1.有礙藝術發展及探索
2.限制觀察力與想像力
3.過早剝奪內在動機
比幼兒政令宣導繪畫比賽更好的做法
我不反對比賽,更不會反對環保等觀念,但這些事情都有比政令比賽更好的做法。例如:
1.把觀念結合在繪本閱讀中,讓幼兒透過親子閱讀、以及閱讀後的口語對話及繪畫互動來接觸。
2.把比賽融入遊戲中,讓競爭成為玩樂過程的一部分,不需要凸顯結果和名次,遊戲本身的學習效果就非常棒了。
若孩子必須參加,該怎麼辦?
*全文完,本文轉載自:傅斌暉老師臉書(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MindDuo親子共讀小編的話:
傅老師在文章中提到,若想讓孩子明白環保、節能、防疫等概念,可以將這些觀念融入在繪本中,透過親子共讀,以閱讀後的口語或繪畫互動來讓孩子接觸這些概念。
1.親子共讀後,還能帶孩子做什麼互動?
親子共讀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要持續培養的習慣。「書」是觸發孩子開始思考的一扇窗,閱讀從來就不限於書籍上面的白紙黑字,為了讓共讀可以衍生出更多價值,我們應該怎麼帶領孩子進一步體會閱讀的意義呢?延伸閱讀:如何利用「對話式閱讀」提高親子共讀成效?
1.觀看相關影片
對於一個特定主題,讓孩子先以閱讀的方式認識,再以影片提供另一種視覺印象;例如:共讀有關毛毛蟲變成蝴蝶的繪本後,可以播放毛毛蟲結蛹到破繭的縮時影片,讓孩子跳脫出繪本,看見事物的真實面貌,加深印象。
2.設計延伸活動
在靜態活動的親子共讀後,可以設計一個與繪本內容相關的延伸小活動;不需要太過複雜,卻可以有效地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成為孩子進行共讀的一大動力。小活動可以依照不同類型的書籍,搭配不同的形式。
-故事類書籍:家庭劇場
家庭成員選擇書中的角色進行扮演,演出家庭劇場。不需照著原本的故事劇情發展,而是讓孩子主導劇情走向;主要目的是讓孩子發揮想像力、訓練創造力,家長也可以在旁引導孩子,以一些共讀學習的新知識來思考,一起演出一場家庭好戲。
-科普類書籍:動手玩實驗
科普類的書籍相當適合進行簡單的小實驗,讓孩子可以跳脫理論的框架,親眼見證科學的奧秘;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增加吸引力,還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書上的知識如何應用在現實世界中,與生活產生連結。
-歷史類書籍:實地走訪、節日活動
歷史類書籍往往是增廣見聞的好讀物,可以幫助孩子在探索事件的過程中,學習「深度思考」的能力。在讀完歷史書籍之後,可以帶著孩子踏上一段古蹟之旅、或是配合節日閱讀相關書籍;例如:端午節前閱讀關於節日由來的書籍,並在節慶期間便可以和孩子一同包粽子,觀賞龍舟競賽。
2.有哪些繪本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較複雜的議題呢?
對於幼兒階段(3-5歲),簡單且重複的情節、圖片多過文字,是這個階段選書的重點。這種類型的書本能降低幼兒閱讀的門檻,培養他們「自行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另外,選擇圖畫多過文字的書本,讓想像力總是天馬行空的幼兒,發揮看圖說故事的天賦,就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解讀經驗」。一開始父母可以在旁引導,接下來就認真聆聽小小作家的精彩故事吧!
議題 | 推薦書籍 | 書籍介紹文章 |
環境保護 | ![]() | 視覺震撼!環境教育冰書繪本《哪裡才是我的家?》 |
環境保護 | ![]() | 地球的未來沒有Plan B 給孩子環境意識的五本繪本 |
多元文化 | ![]() | 看見移工 讓孩子知道他們也是我們《候鳥》 |
尊重平等 | ![]() | 人不可貌相!跟大家不一樣的《有點奇怪的叔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