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腦袋就會好?兒科醫師揭真正的關鍵點!

  • MindDuo親子共讀-深V編
  • 2020-02-02

本文作者:吳淑娟 醫師 (台灣醫起育兒愛閱協會理事長&博愛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過往很多家長都會問兒科醫師:要給孩子吃甚麼,才能讓孩子長的壯長的好?但如今很多家長來門診詢問的是,需不需要讓孩子吃OO營養素?或者拿出一瓶XX產品詢問醫師,這個能不能吃? 

現今網路發達,家長隨時上網找兒童照護資訊時常會跳出許多營養相關的資訊,包括各類專家,部落客親子教養專家,家長群組等的建議,還包含各類營養品的效能宣傳,網紅使用經驗分享等等。

近幾年來,兒童腸胃科專家也發表許多論文指出微量元素或維他命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呼籲家長們要注意孩子們需要的各類養分,彷彿缺這個不好,缺那個會有問題。電視廣告則經常營造孩子喝掉滿滿一杯添加特殊營養成分的兒童成長配方奶後,就能如同小樹茁壯成大樹一般高人一等!

但是,只給孩子吃特別的營養品,真的有這麼多效果和發展的好處嗎?

原來吃得好不一定長得好

營養學教授指出,只關注營養介入是不夠的,若想要促進孩童大腦能有更好的發展,早期介入方案的內容必須提供家長有關兒童照護以及認知學習,例如指導家長陪伴孩子玩遊戲、唱歌和共讀,這些對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動作神經發展,比只提供營養介入有更大的效益。

2019年底前,加州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項新研究指出,眾多為落後國家兒童規劃的早期介入方案中,那些有提供兒童照護教育的方案比單純供給兒童營養的方案,對兒童腦部功能整體發展的促進效果要高,且有五倍效果之多。

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有名的期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柳葉刀》全球健康雜誌上,研究團體收集全球在懷孕期間和0-5歲兒童中進行的隨機試驗的論文共75篇論文,包含122個早期介入方案,約72,000孩童參與這些研究。

過往的研究已經知道在懷孕階段和兒童時期提供足夠的營養可以改善兒童生長和大腦發育。全球健康計畫通常側重於預防發育遲緩,因為學者們很早就發現,發育遲緩與平均學業成績和認知分數低落有關,許多研究評量兒童發育遲緩的指標是看兒童的身高是否達到生理年齡應有的高度。

然而在貧困環境成長的兒童實際面臨著各種發展遲緩的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孩童的成長和發育。因此學者想了解,到底甚麼樣的介入方案和介入因子對兒童腦部發展效果較好。

經過整合分析許多早期介入方案的效果後,加拿大團隊學者指出,提供營養介入的研究對於兒童發展指標(有符合年齡的身高)和語言能力有幫助,但對於認知學習和社會化情感發展沒有明顯助益,並未如過往認為提供足夠的營養就能夠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神經發展。

教養,是滋養大腦的養分

至於提供兒童照護教育與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教養介入方案,雖然對發展指標(符合年齡的身高)沒有特別幫助,但對兒童的認知功能,語言能力和動作神經發展比營養補充方案的效果高4至5倍,表明「教養(nurture)」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很大。

此研究主要的學者是一位營養學教授,從此份研究的結果,她認為只關注營養介入是不夠的,若想要促進孩童大腦能有更好的發展,介入方案的設計內容必須提供家長有關兒童照護以及認知學習,例如指導家長陪伴孩子玩遊戲、唱歌和共讀,這些對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動作神經發展,比只提供營養介入有更大的效益。

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雖然已知提供家長兒童健康照護技巧和刺激兒童認知對兒童腦部發展很重要,但此整合研究報告發現的顯著效果,仍然讓研究團隊很震撼。

牛津大學熱帶醫學和全球健康中心的資深學者指出,該協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供全球專家有關促進營養和生長的建議,且此協會的建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協會的研究真正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長高,而是希望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發展潛力。而此次的整合研究表明,除非各界學者能認知到:「『教養孩童(nurture)』是提供培養身心健康的個人和社區的養分,否則無法讓孩童真的能發揮發展潛能。」

最有效但最便宜的腦部滋養品:親子共讀

如何教養(nurture)孩子呢?這對不少家長而言又是一道難題。透過腦科學研究,學者們發現,胎兒寶寶在出生前已經可以分辨媽媽的聲音,未出生時透過聽覺已經在學習。而出生後各種感官知覺中,聽覺的敏感度最高,所以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語言互動,例如父母溫柔的對嬰幼兒朗讀故事、唱歌、說話時,都可以刺激孩子大腦認知功能和語言發展。

研究結果也發現,「儘早親子共讀」是能夠提供最好品質和詞彙量的語言活動,還能讓寶寶情緒發展較穩定,能促進親子互動和彼此情感,減少親子衝突,更可貴的是,這樣的「腦部滋養品」,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提供給孩子的。

就讓我們從拿起一本書開始,用好聽的故事餵養懷中的寶寶吧!

參考文章來源:
Do effects of early life interventions on linear growth correspond to effects on neurobehavioural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看更多吳淑娟醫師好文↓↓
部落格:醫起育兒網
FB粉絲團:兒科醫療最美麗的風景

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嗎?

篩選
全部清除
  • {{item}}

    {{itemGroup.title}}
  • {{itemTag.title}}

{{productsCount}}result

{{displaySortType}}

  • {{item.displaySortType}}
  • {{item}}

  • 省下 {{currency}}{{item.saveAmount|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item.productWordingTag}}

    {{item.title}}

    • {{point}}

    {{currency +item.final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 + 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new device price {{currency + item.regularPrice|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比較

產品比較

  • {{item.title}}

    {{currency +' '+item.finalPrice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currency + item.saveAmou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省下 {{item.savePercent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currency +' '+item.regularPrice | numberThousandsCommas | numberDecimalPoint}}

立即比較

全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