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架上童書琳瑯滿目,每一本都圖樣繽紛,字體也活潑鮮明,選擇太多,相信許多爸爸媽媽反而不知道如何選擇,疑惑「什麼樣的童書才適合家中寶貝呢?」不妨先評估童書的形式,以及故事的內容。
當我們「玩」在一起,互動式童書讓孩子輕鬆學習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系教授史威勒(J. Sweller)定義,只要接觸的內容對學習者有意義,而且沒有超出「認知負荷」的範圍,就能透過反覆累積記憶,把各種零碎片段轉成長期記憶。
對7歲以下的孩子來説,密麻複雜的文字如同天書,相較之下,圖像的形狀相對具體好辨認,更能快速記憶學習,因此插圖簡潔、配色鮮明的童書,更容易讓孩子連結圖像和意義。
另外,例如像是孔洞、拉桿、鏡面或小拉頁等互動式的設計,也是不錯的選擇!找一本適合寶貝小手能拿取、翻頁的童書,帶著孩子「玩一玩」。譬如,每次說到大象,就拉一拉大象的鼻子,透過操作型學習,從感官直接感受物體的模樣,不但有助於理解詞彙並進入故事情境,也能趁機讓孩子對書產生親近感。
從正向內容開始,故事內容也能塑造孩子道德觀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李康(Kang Lee)的研究團隊和一群3到7歲的小朋友玩遊戲:小朋友必須根據玩具發出的聲音,來猜測玩具的位置。他們把孩子分成四組,分別聆聽《華盛頓砍櫻桃樹》、《小木偶》、《放羊的孩子》和《龜兔賽跑》,過程中研究人員假裝離開一下故事間,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當然都逮到機會,偷偷瞄了玩具的位置。
遊戲結束後,研究人員問孩子有沒有偷看,結果聽《華盛頓砍櫻桃樹》的孩子們最誠實,比聽其他故事的孩子多三倍。研究人員解讀,故事中父親稱讚華盛頓很能幹,一個下午砍了好多樹木,反而讓華盛頓更願意主動坦承,不小心傷了櫻桃樹。
反觀小木偶帶著僥倖的心情說謊,鼻子愈變愈長;而放羊的孩子多次欺騙村人,等到狼真的來了,就算他喊得斯聲力竭聲嘶,也沒有人聽信。這類故事,在在暗喻說謊將換來懲罰,希望以負面結果當誘因,促進孩子說實話,沒想到聽故事後坦誠的孩子,和聽《龜兔賽跑》這類跟誠實無關故事的人,表現差不多。
故事內容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如果情節充滿積極地鼓勵,更能促進孩子效法,作出正向回應,所以挑選書籍時,不妨選擇帶有鼓勵意味的童書,更能循循善誘,引導孩子的道德觀。
除了道德觀建立,對於知識性的童書,也必須循序進階,如果上本書帶有個位數觀念,下一本可以更選擇十位數的,甚至可以挑一本既有道德觀又有知識性的書。(例如:筆者小時候讀過一本《你一半我一半》,不但對分數有了初步的概念,也學會了分享的意義)如此一來,孩子能在不超過負荷的情況下,慢慢建構邏輯基礎。
就算能幫助學習,但孩子沒興趣怎麼辦?
許多「資深」爸媽一定都有經歷過孩子的「不要不要」期。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而孩子活潑好動,才專注不上一會兒,馬上又扭來扭去,很難完整地和孩子共讀一本書。
有醫師表示,這種行為出自孩子的不安全感。因此爸爸媽媽在伴讀過程,或許可以試著和孩子建立默契,讓孩子以為這件事、這項東西專屬於他,譬如閱讀前,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今天來讀你的睡前讀物囉!」透過建立親子專屬密碼,孩子更有安全感,相對地也比較能耐住性子。
這樣的專屬密碼也適用於挑書。事實上,與其先買書再和孩子讀,偶爾也可以帶孩子到書店或圖書館,來一趟挑書之旅。出發前不妨跟孩子一句:「我們一起去挑你的睡前讀物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