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台灣燈會因應疫情取消,但相信大家要鬧元宵,增添春節喜氣的心是絲毫不減,而說到元宵習俗中辨識度最高的,一定是燈籠這項傳承已久的工藝品,它們在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有各自的作用,也對應著有趣的元宵節由來與習俗。MindDuo今年盛大舉辦了線上燈會,特別與3位手作達人合作,教大家三款簡易燈籠製作,文內會涵蓋適合幼兒、傳統燈籠DIY的方式,以及告訴大家燈籠材料包該買哪些,讓親子能一同透過燈籠DIY度過佳節,相信孩子們在元宵節提著自己的手作小燈籠,能在大街上成為夜中最亮的仔!
元宵節的日期是幾號? 有哪些活動?
元宵節活動在全世界華人社會有悠久歷史,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又叫元宵、元宵節、上元、正月半。元宵節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華人傳統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也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你知道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籠嗎?
傳說一:農民祈求豐收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傳說二:漢武帝祭太乙神
圖為明代元宵節宮中張燈結彩。(公共領域)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乙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傳說三:漢明帝燃燈表佛
也有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如何製作燈籠? 三個超有趣的元宵節手作燈籠DIY
1. 好吃又好玩,好彩頭燈籠 (環保燈籠DIY)
準備材料:
白蘿蔔、湯匙、燈籠小燈泡、粗點的繩子、棍子、奇異筆
製作過程:
步驟一、準備一個胖胖的白蘿蔔,在白蘿蔔底部切平(才能當底)。
步驟二、找出合適的位置放燭心,再用湯匙挖空裡面(這邊要小心不要把蘿蔔挖破喔)。
步驟三、剛剛挖下來的蘿蔔可以找大塊一點的,我們裝飾成小老鼠的耳朵,利用竹籤固定左右兩邊。
步驟四、畫上小老鼠的臉,綁上繩子跟棍子。
步驟五、在掏空的蘿蔔內放上蠟燭,就大功告成啦!
(挖除的白蘿蔔可以加在湯中煮來吃)
影片來源:宇宙小書店
感謝宇宙小書店提供好吃又好玩的好彩頭燈籠作法。
2. 新年六角形燈籠 (紙燈籠DIY)
準備材料:
紙、厚紙板、上色用具(彩色筆、色鉛筆)、雙面膠、剪刀、燈籠小燈泡
製作過程:
步驟一、印出模板(google drive
: https://reurl.cc/AgOXYd),用彩色筆上色(用普通的影印紙就可以了,也可以用可列印的描圖紙)。
步驟二、 直線往內摺成谷線,斜線往外摺成山線。
步驟三、捏住沒有虛線的那一端,收攏成六角形,側邊用雙面膠黏起來。

步驟四、重複上述的步驟,作成兩個六角形,再黏起來。
步驟五、加上上下兩片底板和其他裝飾,或是塞進小提燈,就完成啦!
3. 紅包袋小燈籠 (手作創意燈籠)
想必大家過年都領了很多紅包了吧!一定有許多空的紅包袋, 這時可以帶孩子一起來折小燈籠唷, 到時候元宵節就能派上用場了!
準備材料:
5~6個紅包袋(材質硬為佳)、美工刀、雙面膠或釘書機、(造型打洞器、燈籠小燈泡可有可無)
製作過程:
步驟一、先用美工刀把紅包袋直四邊拆開、封口也要記得割掉,重複五次。
步驟二、保留正面紅包袋,接著將紅包袋摺一個十字壓痕,根據壓痕摺一個對角,四個角都這樣做,重複五次。
步驟三、再來開始組裝,先用釘書機固定剛剛折的對角地方,上面固定完之後,再來固定下方(如果家中有雙面膠也可以,用雙面膠固定其實更美觀喔)。
步驟四、整體大致完成,接著用剩下的紅包袋做出提把,固定在燈籠上方就完成啦~元宵節當晚就能讓孩子提著燈籠出去炫耀了!
💡其實也可以紅包袋中間剪一個小圓或是小方塊,裝上燈籠的燈泡提把后可以透光會更漂亮!小編做的是最最最最基礎的款式,相信大家一定做的比小編美觀許多!很簡單的紅包袋燈籠DIY,玩壞了也不心疼, 在這邊跟大家分享,祝大家新春愉快。
感謝 I’m Check 雀可 分享這個簡單又好看的燈籠作法。